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年度进展梁萍2021年超声医学的重要进展回顾)

admin 961 2023-01-03 02:24:03

编者按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对卫生健康事业高度重视,严防疫情规模性输入和反弹;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贫困地区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加强重大疾病防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共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国内多项医学成果在国际期刊或国际会议上也有所展示。总结成绩,展望未来,为了让广大医学同仁更好地了解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政策变化、学科发展、科研突破、临床理念或诊疗技术进展、社会影响等重要前沿信息,本刊特组织“年度进展”专题,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对2021年度进展进行回顾,以飨读者。

​年度进展 | 梁萍:2021年超声医学的重要进展回顾

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梁萍

2021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超声医学发展带来挑战,全体超声同仁加快转变思路,优化医学资源配置结构,持续推动学术创新工作,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格局,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让超声医学在“后疫情”时代保持了发展活力。本文仅对2021年超声医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腹部超声新进展

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助力肝脏纤维化诊断

由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郑荣琴教授共同牵头,全国29家医院参与并完成了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全国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声触诊弹性成像/声触诊弹性测量检测肝硬度可重复性好,检测速度快,诊断肝硬化的效能分别为0.87和0.86,结果发表于欧洲超声医学与生物学联合会官方杂志Ultraschall in der Medizin;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在患者长期随访的基础上,采用弹性成像联合其他人口学或血清学常用指标,建立模型预测肝相关事件及肝癌的发生,成果发表于Radiology。此外,还采用影像组学迁移学习的方法构建了融合二维弹性图像、常规超声图像以及血清学信息的多参数人工智能模型,提高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效能,该结果已在European Radiology发表。

可穿戴低强度超声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功能核团毁损之前,会采用低强度聚焦超声进行刺激定位功能核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郑元义教授团队提出利用低强度脉冲超声(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对PD患者功能核团进行持续、非毁损性神经调控的研究假设。团队已研发出可穿戴LIPUS治疗仪并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采用LIPUS治疗小鼠神经退行性疾病模型的基础研究已证实低强度超声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了医院伦理审查,开展了小样本临床探索性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与潜在有效性。该研究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临床创新项目资助,已开始进行较大样本量的LIPUS治疗PD患者临床研究。

利用人工智能诊断胆道闭锁取得突破

胆道闭锁是一种以肝内、外胆管多发节段性闭塞为特点的新生儿致死性肝胆系统疾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晓燕/周路遥团队联合中山大学计算机学院王瑞轩团队,从国内多家医院收集了数千张胆囊超声图像,采用集成深度学习方法训练了一个智能诊断模型,该模型在内部验证数据集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85.2%。在外部数据验证阶段,集成智能诊断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仍然高达93.1%和93.9%,超越拥有10年以上儿科超声经验的专家的诊断水平。研究结果还发现,联合智能诊断模型和专家,可以使诊断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基于这些结果,团队将智能诊断模型开发成一款微信小程序(已获软件著作权授权,微信搜索“婴儿胆闭超声智能识别”可以打开)。

浅表超声新进展

肌骨超声

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超声造影提高了肩袖撕裂的诊断。生理盐水扩张法治疗冻结肩技术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卢漫教授团队的大力推动下,已在全国广泛推广,造福广大患者。卢漫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超声造影引导下经腹壁的腹腔神经丛毁损术,在超声造影引导下可以实时、清晰显示穿刺针尖的位置,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在术中实时显示神经毁损剂在腹膜后的扩散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神经毁损剂的剂量及分布,提高止痛的效果。该成果发表于European Radiology。关于影像组学在肌骨超声方面的应用,卢漫教授团队申请了《基于半监督语义分隔的肩部肌骨超声结构分隔方法》的发明专利,通过智能识别分割肌骨超声图像的方法能够节省医疗过程中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皮肤超声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辉雄教授团队首次对全球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基底细胞癌进行了基于超声特征的危险分层,发现了高侵袭性基底细胞癌的预测因子,成果发表于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同时将侵袭性鳞状细胞癌与高危的基底细胞癌这两类外观相近、预后不同的恶性肿瘤进行了超声鉴别,并发展出了鉴别模型,成果发表于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对于国人高发的鳞癌,综合分析了其从癌前病变(日光性角化病)、原位鳞癌(鲍温病),直至发展到侵袭性鳞癌这一序贯过程中各阶段超声特征的演进,从超声影像角度对这一“疾病连续体”进行了不同阶段的鉴别,成果发表于Skin Research and Technology。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徐辉雄教授、王撬医生和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郭乐杭医生共同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皮肤超声英文专著Diagnostic Ultrasound in Dermatology,即将出版。

血管超声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张运院士和张梅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高频超声探头应用于冠心病及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等外周动脉检查。发现高频高分辨率超声可清晰显示动脉的内膜层及中膜层厚度。动脉内膜厚度对冠心病、大动脉硬化型脑卒中等疾病均具有独立的诊断价值,其与传统危险因素联合可显著提高传统危险因素对上述疾病的诊断能力,内膜厚度较内中膜厚度对传统危险因素的诊断增量作用更为显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European Heart Journal-Cardiovascular Imaging,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影像学武器。彩色脉搏波传导速度(ultrafast pulse wave velocity,UFPWV)是基于E超平台的最新技术,可敏感反映动脉血管壁的生物力学特性,其测值与动脉硬化病程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被认为是评估动脉僵硬度的“金标准”。2017年,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任卫东教授和四川省人民医院尹立雪教授共同主持的全国UFPWV多中心研究启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春燕教授团队参与研究,并于2021年作为第一作者将研究结果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Echocardiography,该结果首次建立了UFPWV正常参考值,为动脉硬化早期评价提供了依据,填补了国际标准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标准将被全球学者参考。

介入超声新进展

“三维可视化”推动肿瘤治疗迈向精准消融新时代

精准是介入超声诊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为了实现肿瘤微创治疗的术前科学规划、术中精确定位和术后准确评估,解放军总医院梁萍教授带领团队在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专项支撑下,研发多模态影像融合机器人穿刺导航系统。该系统基于多模态影像三维可视化技术和磁定位导航技术,实现目标病灶穿刺进针路径和热场自动规划,并通过呼吸运动检测和矫正完成机械臂定位进针,穿刺误差≤(0.875±0.100)mm,助力肿瘤治疗从经验医学迈向可量化、可调控和可预知的精准消融新时代,该系统已通过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结题前现场考察验收,还获得了2021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

脉冲电场消融为肿瘤治疗提供“新利器”

脉冲电场消融是一种新兴的非热消融治疗方法,其通过电极针间释放极短但强的电脉冲,“击穿”肿瘤细胞膜,诱导细胞凋亡,而构成血管、神经和胰胆管等的骨架成分因不含脂质双分子层可得以保留。这种选择性灭活肿瘤而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的特点,在胰腺癌和肝癌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然而其关键技术一直以来由国外实验室所掌握。面对上述“卡脖子”技术难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蒋天安教授团队依托浙江省脉冲电场技术医学转化重点实验室,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并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秒脉冲肿瘤消融治疗仪”。目前该仪器已通过我国医疗器械型式检测,临床多中心研究初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仪器的成功研发有望为我国肿瘤患者提供治疗“新利器”,推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迈入高端发展的新阶段。

甲状腺癌消融再添力证,热消融成手术之外患者新选择

肿瘤热消融是21世纪实体瘤治疗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在部分肝、肺和肾等肿瘤中表现出与手术相媲美的疗效,被称为不需要动刀的“刀”。从2000年热消融被应用于甲状腺癌后,也逐渐展现出它作为根治性和姑息性治疗手段的巨大潜力。2021年,中日友好医院于明安教授发起一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共纳入847例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T1a组673例,T1b组174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为100%,68%的患者肿瘤完全消失(T1a组69%,T1b组64%),消融后疾病进展率为1.1%(T1a组0.9%,T1b组1.7%),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4%(T1a组2.7%,T1b组6.3%),该研究2021年发表在Radiology杂志上。上述研究再次证实了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定位精确、操作简便、创伤小和恢复快等优势,是手术之外患者的新选择。

超声心动图新进展

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具备无创替代心肌活检的潜能

心肌纤维化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表现,准确探测心肌纤维化程度对评估患者预后、疾病治疗反应及疾病进展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谢明星教授团队首次以组织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照,利用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肌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估,研究成果2021年3月发表于JACC-Cardiovascular Imaging。文章一经发出,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美国超声心动图学会前任主席Robert Lang在第一时间为此文撰写评述,表明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具备无创替代心肌活检的潜能,并指出了三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在评估心肌纤维化程度上的巨大价值。

心室结构与高血压研究进展

张运院士和张梅教授团队在中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志愿者两组人群中,采用国际指南推荐的方法测量了左室质量指数、左室相对室壁厚度和左房容积指数,并将左室分为向心型肥厚、离心型肥厚、向心型重构和正常几何构型四种构型,发现根据国际指南推荐与依据我国正常值所建立的两种诊断标准所得出的我国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和左房扩大的发生率以及四种左室构型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如采用国际指南的诊断标准可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左室和左房重构的严重误判。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Cardiovascular Imaging。

超声引导心脏疾病微创治疗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期阶段,基于心房分流的器械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国内心房分流器植入治疗终末期心衰仍处于起步阶段,术前如何筛选合适的患者、术中如何监测和引导,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2月,谢明星教授团队首次总结国产D-shant心房分流器植入的围术期超声评估经验,发表于《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三尖瓣疾病起病隐匿,常常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易被忽略延误治疗,外科手术死亡率畸高。专家预测三尖瓣介入治疗将与二尖瓣介入治疗共同构成未来结构性心脏病的主流需求。超声心动图是三尖瓣诊断与评估的首选检查,是三尖瓣介入术中监测的主要手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舒先红教授团队牵头就三尖瓣反流的病因与病理解剖变化、标准切面选取、三尖瓣反流的定量评估等内容编写了详实的中国专家共识,并全程参与了全球首例K-Clip三尖瓣介入修复及全球第二例Lux-Valve Plus经血管三尖瓣置换术,完成了术前超声评估、手术方案制定、术中超声监测及术后超声随访等重要工作。

妇产超声新进展

胎儿心脏房室传导时间的研究

房室传导是心脏所有电生理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基础,传导阻滞会影响胎儿健康,严重者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胎儿房室传导时间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赵博文教授团队采用3种多普勒超声检查方法——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脉冲多普勒同步记录法、二尖瓣环组织多普勒法及肺动/静脉脉冲多普勒同步记录法,分别创建中晚孕期胎儿心脏房室传导(atrioventricular,AV)正常值参考范围,所有AV值随着孕龄及心脏面积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心率的增加而降低。3种多普勒检查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不同方法测得AV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腔静脉/升主动脉脉冲多普勒同步记录法测得AV值偏小,肺动/静脉脉冲多普勒同步记录法测得AV值偏大,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充分认识测值之间存在偏倚的特征,对产前胎儿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连续性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胎儿肺脏发育成熟度研究

肺发育不成熟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前准确评估胎儿肺成熟度对降低新生儿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及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产前超声无创评估胎儿肺成熟度已取得较大进展。三维超声的诊断价值已获得临床普遍认可,测量胎儿器官容积是其优势所在,测量方法包括平行面积法和体积自动测量技术(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分析),后者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更好,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已开展大量利用3D超声测量胎儿肺脏体积的研究。基于人工智能的超声定量纹理分析技术评价胎儿肺成熟度已展现出无创、准确、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多模态超声成像在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方面的应用

经阴道三维超声可以多方位显示子宫内膜病变的立体结构和血流分布信息,能够清晰显示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病灶的范围、有无肌层浸润及浸润深度,对EC的分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超声造影技术的出现,给超声检测带来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为术前诊断EC分期和血流情况提供了可靠根据。超声弹性成像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判断子宫的组织学特性,对EC的肌层浸润深度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综合使用以上超声检查技术,能明显提高诊断与评估EC肌层浸润的准确性。

2021年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秉承“专业、规范、创新、融合”的精神,用扎实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更全面地提供临床精准诊疗服务。未来我们将注重科技创新和行业规范,通过前沿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编写指南、共识以规范超声诊疗技术,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为中国超声诊疗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 梁萍 郑元义 张梅 蒋天安 谢明星 吴青青)

上一篇:名古屋鲸八(日职联鸟栖沙岩VS名古屋鲸八)
下一篇:维恩图(​​一次性解锁N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韦恩图及UpSet图的绘制方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