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会议时间(二战史五卷二部23德黑兰会议)

admin 1364 2022-09-26 13:55:03

第二十三章 德黑兰会议第一节 前奏

1943年是反法西斯盟国多会之年,首脑们、参谋长们、外长们召开了一场又一场会议,商讨他们当前和未来,商讨他们的政治和军事的重大事项,而这一场场会议中的压轴大会自然是三巨头的德黑兰会议,因为它敲定的是这一场场会议中最关键的问题:以最大的决心开辟第二战场,尽快打败法西斯敌人。不把打败敌人这个事儿赶快解决了,打败敌人以后的事儿自是无从谈起。军事问题才是反法西斯盟国间最“硬核”的问题。

在正式介绍这次会议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说一个小插曲,即此次会议的召开地点之争。之前说了,三大盟国8月上旬即商定召开首脑会议,而接下来三个月为会议准备期。在如此漫长的准备期内,除了召开了三国外长会议,商讨了战争胜利和战后问题外,三大盟国为这场重大会议所做的另一项准备工作却只是商定开会地点。用了三个月时间商讨会议地点,就连丘吉尔这位外交老手都觉得是外交奇闻。实际上苏英之间没太大分歧,商讨了一个月就定下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开会,接下来苏美之间为会议地点展开了电报交流,而丘吉尔夹在其间,也很是不爽。斯大林要求必须在德黑兰开会,因为它离苏联近,而他不能离他的战场太远,他要随时了解和指挥前方行动;而罗斯福偏不要在德黑兰开会,因为它离美国太远,现在正是国会开会期,他要随时和国内保持联系,批阅重要文件。

按理说,他们两人是最想召开这次会议的,怎么会为开会地点这种小事情争论呢?这其实是一个面子问题,是一个谁更需要谁的问题,而罗斯福更需要斯大林,更需要这次会议,于是他屈服了,决定到德黑兰跑一趟。而一当定下去德黑兰,“罗斯福还是以‘小伙子般的热情’踏上了旅途。大战期间,没有一次国际会议像这次会议那样朝气蓬勃,充满着青春的热情。”至于之前对开会地点的讨价还价,乃至于会差点没开成的种种不愉悦,早已抛之脑后。

大家也许要问了,三巨头们不需要就会议议题商讨一下吗?根本不需要,该讨论的议题都讨论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开辟第二战场这个最难过的关口没有突破。而首脑们关心也不是第二战场如何干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干的问题,他们就是要为这场战争注入最强大决心,这是一场定决心的会议。

那么,在推动第二战场开辟的过程中,苏美英三大国都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1941年到1942年的时候,开辟第二战场的推动力量是苏联,它强烈要求开辟这一战场,而英国是阻碍因素,它自始至终都反对开辟第二战场,而美国是举棋不定的因素,它信心不足,它实力不够,它还要等等看,等时机更成熟一些后再言开辟的事。而进入1943年,美国逐渐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基本推动力量——它正在下最大的决心开辟第二战场,苏联已经转化为辅助推动力量——尽管它依然强烈要求开辟这一战场,而英国依旧是阻碍因素。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外因只是辅助推动因素,1941年到1942年,第二战场开辟显然缺乏内在动力,苏联即使喊得震天响,也不可能迫使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但是1943年变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内在动力越来越强劲,最想开辟第二战场现在就是美国,坐拥最强大的实力而不去占据西欧这块阵地,那就是它的奇耻大辱,那就是它白参加这场战争了。但是英国这个阻碍因素虽然越来越弱,但依旧顽强地存在着,美国可以提供开辟这一战场的兵力和资源,但开辟这一战场的出发阵地却掌握在英国手中。因此,美国赋予德黑兰会议的任务就是求助苏联的力量破除这个依旧顽强的阻碍因素,大家当面鼓对面锣,把这个问题一清二白地讲清楚,两个最强大的决心还压不服这个越来越弱的决心吗?美国可以对战争贡献最大的苏联提出这样的期望。今非昔比了,一些人越战越强,正在显示出强大的能量。

当然,丘吉尔还有另一番心思,对借助苏联这支力量,他也不无可能。因为莫斯科会议上,苏联也不是也要求土耳其参战吗?似乎也有关心地中海战场之意,难道不能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让苏联的决心发生翻转吗?

好了,大家都怀着自己的愿望和决心来到了德黑兰,就第二战场问题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第二节 第二战场问题——德黑兰会议中心议题

11月27日,三国首脑及其政治军事顾问来到德黑兰,28日,会议正式开始,至12月1日结束,为期四天,期间举行了四次首脑全体会议、一次三方军事会议、一次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以及多次午餐晚餐交谈和双边会谈。第二战场问题主要是在首脑全体会议和参谋长们的军事会议上讨论,其他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谈和会谈主要讨论政治问题。首脑全体会议是主线,其他会议、会谈和交谈穿插其间。

罗斯福应邀下榻苏联大使馆,表明他要与斯大林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一次深入沟通。而丘吉尔肯定是心里不太舒服的。

一、会议第一天(28日)

会议第一天,在全体会议开始前,苏美两国元首首先进行了会晤,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会晤。斯大林首先介绍了苏德战场的情况,而罗斯福则表明了态度,即本次会议要讨论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把三十个或四十个德国从苏德战线引开,斯大林回答说,“如果能使德国师有这样一次转移,这将是有很大价值的”。双方在轻松愉悦的外交辞令中就此次会议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共识。

下午四点开始举行三方第一次全体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三国首脑外,还有他们的政治和军事顾问们。罗斯福主持会议,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中,三国首脑先后致开幕词。罗斯福说,他很高兴把苏联作为“家庭小圈子里的新成员”来欢迎,他也保证说此次会议将在各个方面充满完全坦诚的气氛,他相信三国不仅在战时也将在战后保持紧密合作。丘吉尔说,此次会议是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权力最高集中,而人类幸福的未来就掌握在与会者手中,希望这些人“不致辜负上帝所赐予的时机”。斯大林说,这次“兄弟般的聚会”的确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时机,而这个时机需要与会者明智地使用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美好的开幕词中也体现了大家的意图:罗斯福强调合作,而丘吉尔和斯大林显然强调合作的方向。

接着步入正题,罗斯福首先谈了太平洋战场的情况,谈了美军是这一战场的主要负担者,谈了这一战场的规模、消耗、困难、进展和未来的计划。他还特别讲了缅甸战场的计划和目的。接着话题转入欧洲战场。罗斯福谈了过去一年多来,他和丘吉尔多次会晤,中心议题就是如何解除德国对苏德战场的压力,他谈了魁北克会议终于确定了1944年5月实施横渡海峡战役,也谈了这场战役将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战役。接着他又说了一段有点游移不定的话,大概意思是:英美既有横渡海峡的计划,也有地中海的各种战役计划,而英美的军队既可以用于前一个计划,也可以用于后一个计划上,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顾,用在后一个计划上就要推迟前一个计划的实施。不过,他又表示不赞同推迟横渡海峡战役的实施,对此想听听苏联朋友的意见,同时他也表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此次会议上就作出决定。总统也提到了在法国南部登陆的计划,意在配合北面的“霸王”战役。

对于罗斯福一上场就游移不定的态度,事后人们有各种解释,诸如他刚听到一些苏联对地中海战场更感兴趣的错误情报,他想让苏联表态同意参加对日战争,他不想马上暴露英美之间的分歧等等。不过,在委婉曲折中,他的倾向性还是明显的,希望苏联出面助他定下决心开辟第二战场的意图也在里边。

接下来,斯大林发言,他也首先谈到太平洋战场,表示苏联政府欢迎美英对日作战的一切胜利,并再次表态只要打败德国,苏联就可以抽兵加入对日作战的战场,这是斯大林当着罗斯福的面作出对日作战的承诺,以明确回应美国的关切。接着,斯大林介绍了苏德战场的情况,着重强调了这一战场面临的困难。接着他以意大利战场为切入点,亮明他对第二战场的基本看法。他说意大利战场只是有助于地中海航运的畅通无阻,但继续北进有阿尔卑斯山这个无法克服的障碍;土耳其参战有助于打开通往巴尔干的道路,但巴尔干远离德国的心脏,而打击这一心脏的唯一直接路径只能是通过法国。

轮到丘吉尔发言了。他首先表态支持“霸王”战役,并就这一战役的规模还做了一些介绍。接着他话锋一转,转向了他心爱的地中海战场。他老调重弹,说“霸王”战役1944年春末或夏季——他似乎又把“霸王”战役推迟了一段时间——才实施,那么这中间的六个月我们不能没事干。于是他又滔滔不绝地谈了因兵力调往英国本土而导致的意大利战场的停滞、支援巴尔干的游击队、促使土耳其参战和占领爱琴海的岛屿以及由此打通地中海通往黑海的航运而扩大对苏租借物资的运输,他又说了巴尔干局势的变化将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产生影响。接着他也探寻了苏联对地中海和巴尔干战场是否感兴趣,是否希望英美把这些计划进行下去,而继续推迟“霸王”战役一两个月。看来他也在寻求苏联的支持。

之后三位首脑进入一个自由讨论阶段。丘吉尔继续为自己的地中海战略辩护:“在地中海无所事事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他甚至说出来不能保证5月1日这个日期会准确地得到遵守的话,他说确定这个日期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我不能仅仅为了确保5月1日这个日期而牺牲地中海战役。”不过,他又竭力强调投入地中海战场的兵力不会很多,不会对“霸王”战役造成很大影响,以此引诱两位首脑接受自己的地中海战略。

而斯大林则强调集中兵力于“霸王”战役的必要性。他向丘吉尔询问了“霸王”战役和地中海各项战役的兵力情况,接着指出把力量分散到地中海东面的几个战役上是不明智。他说应把“霸王”战役作为1944年一切战役的基础,同时也指出在法国南部发动登陆战役的重要性,他赞同“霸王”战役和法国南部战役同时并举,认为从两个方向比从一个方向打击敌人更有利。而意大利战役只能作为“霸王”战役牵制性战役,他甚至建议盟军放弃夺取罗马的计划,意大利战场转入守势,以此集中更多兵力于法国战场。

罗斯福也明晰了自己的立场,支持斯大林的主张,再次指出地中海战役和“霸王”战役不能兼顾,而在地中海东部实施任何战役都有可能把“霸王”战役推迟到6月或7月。他甚至建议是否有可能提前发动法国南部登陆战役。丘吉尔说,罗斯福的指导思想就是“霸王”战役“必须按规定的日期进行”,一切都要为此让路。

最后,三位首脑还一度论及土耳其参战问题,丘吉尔自是竭力强调土耳其参战的好处,而罗斯福和斯大林以是否影响第二战场开辟来看待土耳其参战。

好了,第一天全体会议就以土耳其议题而结束。这是一场观点的交锋,更是一场决心的交锋。态势已经明显,是二比一的关系,苏美以强大决心压制着英国力不从心的决心。观点还是那些观点,不同的是从代表国家最高意志的三巨头口中说出,是三巨头当面锣对面鼓地说出来的,于是就变成了决心和意志的交锋。

二、会议第二天(29日)

在第一天晚宴上,三巨头又进行了一系列私下交谈,主要谈的是战争胜利和战后的政治问题。第二天(29日)上午,丘吉尔邀请罗斯福共进午餐,不过被罗斯福婉绝了。而罗斯福却与斯大林又进行了私下会谈,不过谈的主要是政治问题。

在军事议题上,第二天首先举行了三方军事代表会议,和首脑会议的态势一样,苏美代表伏罗希洛夫和马歇尔坚决支持如期开辟第二战场,支持在法国南部登陆行动。而布鲁克照例要求延期而着力于意大利战场,他老调重弹,再次强调横渡海峡战役的困难性,再次警告这次战役可能会遭致失败。伏罗希洛夫则强有力地指出,只要英美参谋部真正有决心和愿望实施“霸王”战役,那么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另外,下午的时候,罗斯福还与自己的参谋长们召开了一个短会,讨论了“铁砧”计划(法国南部登陆战役),进一步明确了实施这一战役的决心。

下午四点,三国首脑再次举行全体会议。首先是参谋长们汇报了军事代表会议的情况。然后斯大林发言,他一上场就提出了这个重大问题:“谁来指挥‘霸王’战役?”斯大林尖锐地指出,如果这点不明确,那么“霸王”战役就是一场空谈。斯大林随后解释道,苏联并不想参与或干预指挥官的任命,只是希望美英尽快任命指挥官,而只有任命了指挥官,“霸王”战役才真正落地生根。

应该说,“霸王”战役指挥官迟迟定不下来错在美国方面,因为它的野心太大,想把第二战场和地中海战场同时纳入自己的掌控下。所以,一当斯大林提出这个问题,罗斯福就有些发窘,斯大林发言和丘吉尔抵制他过大的野心,使他感到必须尽快确定指挥官了,否则久拖不决,“霸王”战役也搞不下去了。

好了,以斯大林关于指挥官的发言为起点,本日又进入一个自由而激烈的讨论中。丘吉尔“三句话不离本行”,翻来覆去地始终是他的地中海战略,始终是继续推进意大利战役,攻占罗德岛,促进土耳其参战,支持南斯拉夫游击作战。他要求给予这些东西应有重视,把它们放在应有的位置。苏美首脑的意见是,这些东西可以搞,但决不能影响“霸王”战役和“铁砧”战役,一切以这两个战役为中心来布置和安排。

丘吉尔建议由三国代表组成一个军事委员会去研究英美武装部队今后在欧洲的所有军事行动,看来是想以委员会的形式给自己保留更多的发言权,给自己的地中海战略保留更多的资源。而斯大林直截了当指出,可以搞委员会,但这个委员会只能在下列训令下工作:5月为实施“霸王”战役的最后期限;在法国南部实施登陆以支援“霸王”战役;抓紧任命“霸王”战役的指挥官。而罗斯福也指出,这个委员会的任务实际上只有两条:一是认定“霸王”战役为1944年主要战役;二是可以搞地中海的辅助性战役,但事前必须极其慎重地考虑这种战役是否有延误“霸王”战役的可能。

斯大林指出,我们实际上根本没必要搞什么委员会,因为我们的权力就最大,我们就应当在这次会议上解决所有问题:“霸王”战役的期限问题、指挥官问题和法国南部登陆战役问题。

“霸王”战役的期限问题在本日会议上又进行了讨论。罗斯福无疑是最关心这个问题,他的观点始终是,在地中海搞其他战役就有可能推迟“霸王”战役,但他轻描淡写的叙述中已经显示了他的决心:决不允许在推迟“霸王”战役。斯大林也接过罗斯福的话,指出苏联政府也非常关心“霸王”战役期限问题,他不准备同意把“霸王”战役推迟到5月以后,当然日期上可以灵活一点,不必须非要5月1日实施,5月10、15、20日等实施也行。他要求本次会议明确保证,“霸王”战役必须在5月份实施。

丘吉尔话里话外还是想延期“霸王”战役,拒绝作出保证。他为自己的地中海战略作出最后的抗争,他决不允许为了“霸王”战役按期实施,就忍痛牺牲地中海方面的“伟大前途”,“好像这种前途毫无价值似的。英国在地中海驻有强大陆军,我不同意让他们在将近六个月的时间内停止作战”,这些部队“粉碎了驻在意大利的大量德国部队”。他声称这些部队继续向罗马以北推进,就会牵制大批德军部队。而因为实施“霸王”战役,这些部队将在六个月时间内按兵不动,无所作为。

斯大林说,他根本没有要求在冬季停止意大利战役的意图。斯大林不知道,盟军的作战风格决定了资源消耗在主攻方向必然导致同样需要高昂资源的次要方向的停滞。如果从地中海调走了登陆艇,那就意味着肯定会减少意大利方向的作战,丘吉尔如是说。

丘吉尔再次搬出了魁北克会议中“霸王”战役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德国在欧洲西北部的战斗机力量必须有实质性的削弱;在战役开始时,德国在法国北部的兵力必须少于12个师,而且以后两个月内,德国用于法国北部的预备部队不超过15个师。丘吉尔说,为了达到这些条件,我们就必须用兵于地中海,牵制更多敌人于地中海。丘吉尔的观点是,主攻依赖于助攻,助攻没搞好,主攻也别想搞,助攻搞好了,才能去搞主攻。而破解丘吉尔悖论的唯一关键是我们拿出真正的决心、毅力和牺牲去推动第二战场的开辟,推动主攻和助攻都一往无前地向前冲杀。

于是,斯大林逼问道,如果德国有十三四个而非十二个师在法国,并且能从其他战场调来超过十五个师的兵力,难道我们就因为这一点敌情变化就放弃“霸王”战役吗?我们的决心和毅力难道就这么脆弱吗?面对斯大林的逼问,丘吉尔只好回答道:“不,绝不是这样。”

在会议即将结束时,斯大林突然向丘吉尔提出这样一个尖锐问题,即“我想问问英国人,他们对‘霸王’战役究竟有没有信心,还是只不过是为了安慰俄国人说说而已?”这是对丘吉尔开辟第二战场诚意的直接怀疑,当时气氛很紧张,丘吉尔很是不高兴,很是不服气,他又搬出自己的老一套来,即只要时机成熟,具备了上述条件,英国人就支持“霸王”战役。看来,这是要继续争论下去的意思,有点火药味了,不过罗斯福及时打圆场,说晚宴时间将到,该散会了,他建议明天上午继续召开参谋长会议,把“霸王”战役问题“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当日晚宴又回到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只是丘吉尔最初有些不高兴。

三、会议第三天(30日)

30日上午时分,丘吉尔单独会见了斯大林,在这次会见中,丘吉尔服软了,不再在地中海战场和第二战场间争论了,反而为自己辩白,说自己是支持第二战场开辟的,希望自己不要给苏联方面留下一个反对第二战场的不好印象。不过他又把目光转向了缅甸战场,指责这个战场上的登陆战役才是导致地中海战场和第二战场登陆艇不足的原因,如果把这些登陆艇调过来,各方面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看来丘吉尔不再打第二战场的主意了,开始打缅甸战场的主意了,看来他想让苏联和他一起向美国施压,放弃缅甸登陆战役。

不过,斯大林对此没有表态,而是再次指出如果第二战场迟迟不开辟,将严重影响苏军的士气,将对东线战场产生非常不利影响。丘吉尔此时的表态很大方,即只要德军调往法国的军队不超过英美的军队,“霸王”战役当然会进行下去;如果德国在法国不到三四十个师的兵力,“霸王”战役将坚持下去。他希望届时苏军能拖住敌人,再加上意大利战场牵制住敌人和土耳其参战,“霸王”战役是能够取得胜利。

此时斯大林也做出表态,“霸王”战役开始后,将对红军产生良好影响,如果他明确得到保证:“霸王”战役将在1944年5月或6月实施,那么届时苏军也将准备一系列打击,不但要拖住东线的敌人,更要让敌人继续从西线抽兵到东线。最后,斯大林再次询问“霸王”战役究竟在什么时间开始。

最后,丘吉尔买了个小关子,说自己暂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由罗斯福总统亲自回答,午餐的时候,大家就会得到他的答复。看来,丘吉尔全面转向了,障碍已经消除,最后的决心已经定下,“霸王”战役已经破茧而出。

此时,英美联合参谋长会议也正在召开,英国方面全面作出让步,“霸王”战役因此一锤定音。会议通过的决议是:建议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通知斯大林元帅,“霸王”战役和法国南部辅助战役同时在5月开始;根据现有登陆艇和船只数量,法国南部登陆战役以尽可能大的规模,确保它与“霸王”战役同一天开始;意大利战役继续实施,推迟从地中海调遣登陆艇时间,以确保意大利战役的继续实施,这算是向英国方面作出的一个小的让步。

随后的午餐会上,罗斯福向斯大林做出了5月份进行“霸王”战役的承诺。随着这一消息的公布,这几天围绕着第二战场的紧张氛围顿然烟消云散,大家迅速走向愉快合作的氛围中。

下午四时,三国首脑的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罗斯福首先发言,他说他很高兴地通知会议,关于重大的军事问题已经达成了协议。随后布鲁克向会议通报了上午联合参谋长会议的决议,正式公布了“霸王”战役和法国南部辅助战役同时在1944年5月开始的承诺。接下来三位首脑主要是讨论了“霸王”战役开始后,三国在各个方向协调配合作战的话题。

丘吉尔强调英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要与苏联军事当局保持密切联系,使东方、西方和地中海等战场一齐配合,收紧对法西斯德国的包围圈,使它受到四面八方的围攻。丘吉尔同时要求做好“霸王”战役的参谋筹划工作。

斯大林再次承诺,“霸王”战役开始后,苏军将发动猛烈进攻,不使敌人从东线抽兵,减轻“霸王”战役的压力,确保它顺利进行。

罗斯福说明了各个战场相互配合作战的时机的重要性,三国参谋人员既已一同工作,他希望这种合作能保持下去。同时他承诺将在三四天内任命“霸王”战役的统帅,英美参谋人员回到开罗后将迅速拟定各项细节。

最后,丘吉尔建议参谋人员拟定一项有关军事会谈的公报,措辞应该简短神秘,预示德国的灭亡。公报作为本次的会议的成果我们接下来还会介绍。

好了,接下来的会议已经转向其他方面,第二战场议题就此盖棺定论。最后的决心已经定下,下面就是怎么干的问题了。

会议经过两天的交锋就把第二战场问题迅速解决了,效率很高嘛。但是,不要忘记,这是经过两年多的斗争才最终定下来的决策。两年多的斗争终于迎来了它的顶点三巨头会晤,这会晤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千钧之重。丘吉尔知道,他可以顶住其中一个大国的压力,但是顶不住两大国的同时压力,他不能老顶着不干,压着不办,该是由逆势而动转向顺势而为的时候了,于是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这就是一个决心和意志的问题,不是战略战术技术问题。

第三节 德黑兰会议其他议题

德黑兰会议上的其他议题主要是战争胜利和战后议题,至于军事议题则涉及太平洋战场、意大利战场、罗德岛、土耳其参战和援助南斯拉夫游击队等。太平洋战场议题主要是苏联再次承诺打败法西斯德国后将对日作战。意大利战场和罗德岛现在只能在优先满足第二战场需求前提下进行了。土耳其参战和援助南斯拉夫游击队问题也是丘吉尔不断强调的两个问题,大约贯穿会议始终。土耳其参战问题在12月1日第四次全体会议着重进行了讨论,此时第二战场问题已然大定,留给确保土耳其参战的资源不是很多了。大家讨论了土耳其以什么方式参战、土耳其能提供什么东西以及为土耳其提供什么东西等具体问题。尽管资源不足了,但三大国还是表示尽力促成土耳其参战。苏联特别表态,如果土耳其参战而导致保加利亚对其宣战,苏联也将对保宣战。至于援助南斯拉夫游击队,我想这目前主要是英国的责任了。

本次会议的战争胜利和战后议题还是大家关心的那些老议题,包括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芬兰问题、殖民地问题、国际组织和战后国际秩序问题等。

战后处置德国问题。三国首脑就这个问题再次进行了深入讨论。罗斯福再次主张分割德国,并进一步明确为将德国分割为五部分,五个部分将来就是五个独立国家,德国将不复存在,我想,这是美帝从其战后称霸世界、统御欧洲的角度作出的明确战略决策。丘吉尔把分割德国问题和在欧洲建立各种联邦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他也要把德国分成几部分,这些部分然后要并入各种联邦中,而这些联邦自是英国主导战后欧洲的工具。

至于苏联对分割德国的态度,由于德黑兰会议记录混乱,各方说法不一,美英说苏联同意它们的分割德国方案,而苏联的会议记录则没有相关记录。一般来说,苏联对分割德国还是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也许有过相关表态,但又觉得这个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它似乎感到人为地制造民族的分裂是不可靠的,惩罚德国不一定只有这一种方式。另外,苏联继续反对英国的联邦主张。

波兰问题。此时波兰问题实际转变为两个问题,即苏波边界问题以及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恢复邦交问题。在前一个问题上,现在大家基本没有分歧,英美准备作出让步,承认当年苏联对波兰领土的侵占,承认新的苏波边界,同时对波兰作出补偿,即战后准备一部分德国领土划归波兰,波兰的西部边界准备划到奥得河,德国在该河以东领土全部归于波兰。同时苏联又向英美提出一个新要求,即战后把哥尼斯堡、默麦尔及相关的德国东普鲁士土地划归苏联,作为苏联承认波兰奥得河边界的条件。好了,战后东欧和德国的边界调整作为战争胜利的果实正在拉开大幕。

至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恢复邦交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战后波兰由谁掌权的问题。苏联承认流亡政府,那么战后流亡政府可以回到波兰恢复自己当年的反动统治。而此时一方面波兰的解放斗争者在苏联境内成立了“波兰爱国者同盟”,一方面波兰境内的抵抗运动者在原波共基础上建立了波兰工人党,正如火如荼地领导着抵抗运动,他们也表达了在苏联帮助下解放波兰,建立人民民主国家的愿望。苏联当然支持愿与自己走在一起的波兰人民革命力量,而绝不会与流亡政府恢复邦交,绝不会支持与自己对立的波兰旧政权。而英美则竭力推销波兰流亡政府,希望苏联承认它,英美倒不敢指望流亡政府能恢复旧的反动统治,只是希望波兰未来的新政权能有流亡政府的一席之地,以继续保持自己对波兰的影响力。

芬兰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依旧是苏芬边界问题,此时英美也基本支持苏联对芬兰的领土要求,只要苏联尊重芬兰的独立即可,并且不要对芬兰提出赔偿要求,他们同时建议芬兰与苏联直接谈判解决退出战争问题。斯大林表示不反对芬兰前来莫斯科谈判,并提出了谈判条件,即满足苏联的相关领土要求,赔偿苏联一定损失,脱离德国,驱逐德国人,军队复员。

殖民地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罗斯福和斯大林是有共同语言的,而目标直指丘吉尔的大英帝国。罗斯福再次向斯大林提出了对殖民地实施托管的方针,而斯大林则提出为了防止德日死灰复燃,盟国战后占领一些战略据点的问题,罗斯福又提出对靠近德日的基地和战略据点实施托管的建议。丘吉尔作出了激烈反应,直截了当指出,“英国不想得到任何新的领土和基地,但打算保持原来他们所有的一切。”“不通过战争,就不能从英国夺取任何东西。”这是大英帝国的底线呀。我想谈判是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人民力量的觉醒和发动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国际组织和战后国际秩序问题。罗斯福向斯大林提出了他关于战后世界秩序和国际组织的设想,这个设想相较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时更为具体明确。大致来说,未来国际组织在联合国家的基础上成立,它将包括三个机构:一个是几乎所有联合国家组成的庞大机构;第二个是由苏美英中和其他几个国家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处理非军事问题;第三个是苏美英中四大国组成的“四警察”,负责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法西斯侵略死灰复燃。他还就未来出现战争威胁时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即“四警察”如何发挥作用,消除威胁。未来联合国的雏形已经形成。斯大林起初也是重复了丘吉尔设想,即成立一个欧洲组织和一个亚洲组织,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罗斯福的主张。

苏联对日作战回报问题。苏联承诺对日作战以来一直没有提出回报问题,不过还是丘吉尔主动提出这个问题,即苏联这么大个大陆国家应当有一个不冻港作为出通道,期间大家谈到了达达尼尔海峡、德国基尔运河和波罗的海入海口的国际管制和航行自由问题,后来斯大林单刀直入地问道:“在远东能为俄国做些什么呢?”而在远东苏联没有一个完全不冻港。罗斯福表示苏联的不冻港主张“适用于远东”,并随即提出大连符合这样的要求。斯大林担心中国方面不会同意的,罗斯福则表示,“他们会喜欢在国际保证下的自由港主张”。这是三大国在苏联对日作战回报问题上第一次准备拿中国利益作筹码。

第四节 德黑兰会议成果

德黑兰会议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三个宣言上,即《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苏、美、英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

第一个主要是根据丘吉尔关于拟定一项简短神秘,预示德国的公报的建议制定的。宣言主要在两个方面——当前战争方面和今后和平方面——表达了三大国的决心。在当前战争方面,宣言宣布三国已经拟定了关于将德军消灭的计划,“我们以就从东面、西面和南面进行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商得一致的协议。”在今后和平方面,三大国则表达了战后永久和平的愿望,三大国确信“我们的协力同心将导致一种永久的和平”“这种和平将博得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大众的好感,而在今后许多时代中,排除战争的灾难和恐怖。”

《总协定》记录的是实质性内容,不过鉴于它涉及到军事秘密,没有公布。协定主要包括思想内容:前两内容是关于支援南斯拉夫游击队和期望土耳其参战的,这显然是反映了英国的要求。第三内容就是关于第二战场这个核心内容的:会议注意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会议进一步注意到斯大林的声明,即苏军将差不多同时发动攻势,已阻止德军从东战场调到西战场。这是这个协定关于第二战场内容的措辞。最后一项内容是关于三国参谋机构应加强密切联系的。

会上三国应该是没有讨论伊朗问题,不过大约为了感谢这位东道主的热情款待,出了这个关于伊朗的宣言。宣言主要是一些赞扬和肯定伊朗的话:肯定伊朗对战争的贡献,继续对伊朗进行经济援助,尊重伊朗的独立和主权,期望伊朗参加战后工作等。

好了,德黑兰会议胜利结束了,这又是一场增进交流的大会、增进友谊的大会,三大国和谐团结的局面又进了一步,打败法西斯,赢得胜利的信心更充裕了,光明的前景更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当然,此次会议的消极不足之处也是非常明显的。相较于上次莫斯科外长会议,此次会议更明显暴露了大国主宰世界的意图,三大国搞私下分赃的举动更多了,为了私利私下达成损害别国利益的妥协或默契更多了。特别美英二国为了“犒劳”苏联老大哥贡献,“奉献”出不少损害别国利益的东西,而苏联老大哥自恃功劳大,则是咄咄逼人地索取,这些东西都在暗暗地腐蚀它的灵魂,都在助推着它的妄自尊大。

当然,不管三大国如何主宰,如何分赃,都不可能回到一战后那个赤裸裸地主宰和分赃的时代。因为这场反法西斯战争就是一场推动人民觉醒和进步的战争,还是那句话,他们即或想主宰和分赃,还得看人民答不答应。而三大国本身又是代表不同的利益,既有为公的一面,也有为私的一面,他们之间既合作有斗争,决定谁都不可能主宰一切,也不可能真正去分赃。

第五节 第二次开罗会议

行文的最后,再说说第二次开罗会议这件事。德黑兰会议结束了,大家要各回各家贯彻落实这次通过的各项决定,特别是抓紧准备,尽快开辟第二战场。不过,英美两国元首及其政治和军事顾问又回到开罗,召开了这次会议,按照德黑兰会议上的说法,本次会议应该是讨论“霸王”战役的具体细节,不过实际上变成了英国向美国发难,强烈要求美国放弃缅甸作战中的登陆作战。

德黑兰会议上,苏美联合施压,促使英国完全同意了1944年5月实施“霸王”战役。蒋委员长的中国肯定没有苏联老大哥那么大的能量,丘吉尔屈从了德黑兰会议的决议,就绝不会屈从美中两国关于缅甸战场的安排。凭什么别人作出决定而自己只有服从的份儿,不用说别的,这个气儿就顺不过来。

第二次开罗会议紧接着德黑兰会议,从12月2日持续到12月6日。会议一开始就围绕着缅甸战场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在两国元首之间,在两国参谋长们之间,争论的理由如出一辙。美国方面坚称,既已答应了蒋介石,在缅甸战场既有陆上作战也有登陆作战,我们就不能出尔反尔——实际上只是美国答应了,英国压根就没答应。而英国方面的理由就更充裕了:既然苏联已经答应了对日作战,那么中国在缅甸战场对日作战的价值就相应地下降了;而“霸王”战役和“铁砧”战役即将开始,外加地中海战场继续进攻,需要大量登陆艇,这样缅甸战场的登陆战役就必须放弃,否则的话,登陆艇不敷使用。特别是蒙巴顿的登陆作战计划又是一个需要海量登陆资源的计划,这更加强了英国的理由。

大家争论来争论去,互不相让,毫无结果,直到12月5日,罗斯福作出妥协。这一天,罗斯福不顾三军参谋长们特别马歇尔的反对,决定向丘吉尔作出让步,并向蒋介石发出了放弃缅甸战场登陆战役的电报。蒋委员长自是抱怨一番,并以拒绝出兵缅甸相威胁,但是无济于事。12月6日,英美参谋长们正式决定放弃缅甸战场的登陆战役,一个月后,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又进一步下达命令,彻底放弃东南亚战场的一切登陆战役。另外,丘吉尔的意图是,待打败德国后,英国海军也将参与亚太战场,但不是从印度洋方向,而是从太平洋方向,和美国海军一道行动。好了,罗斯福是要掂量掂量的,在他的心目中到底谁更重要,是英国还是蒋委员长的中国呢?

丘吉尔是不愿放弃爱琴海上的诸岛屿,他好说歹说,迫使罗斯福同意拨15到20艘登陆艇准备用于夺取罗德岛。但是上次多德卡尼斯群岛战役教训犹在,没有土耳其参战并提供空军基地,这件事是搞不成的。12月4日,土耳其总统也应邀来到了开罗,随后丘吉尔向他展开了强大说服攻势,但土耳其总统要价很高,包括大量武器装备,包括用很长时间训练部队,丘吉尔既没有大量武器装备(罗斯福总统拒绝向土耳其提供),也没有时间搞这种训练,于是土耳其参战这件事再次告吹,罗德岛战役也由此作罢,丘吉尔孜孜以求的东西最终没能实现。

另外,会议期间,罗斯福向丘吉尔又作出了一个让步,就是不再要求自己的人担任整个欧洲战场的盟军统帅,而把自己的统帅范围缩小到第二战场,而把地中海战场的统帅权完全让与英国。为此,他决定任命艾森豪威尔为“霸王”战役的指挥官,同时亚历山大升任意大利战场的指挥官,这样欧洲战场盟军的指挥关系彻底理清。好了,现在有了指挥官,“霸王”战役真正进入了实质性准备阶段。

上一篇:西古德森(独立报埃弗顿确认西古德森等3人自由离队)
下一篇:手机看cctv5直播app(CCTV5直播国乒篮球公园)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